AI顛覆全球產業,更成為驅動病理系統數位轉型的最後一哩路。成立短短8年的雲象科技,是如何穩穩拿下台灣醫院數位病理系統超過7成的市佔率,甚至在國際標案中打敗國際大廠?
在各大醫院裡,有一個民眾平常不太會直接接觸到、卻在疾病診斷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科別,就是被視為「醫生中的醫生」的病理科。例如一名患者被發現腫瘤,會先接受切片手術採樣,將取得的組織檢體送到病理科,經過特殊處理、放到顯微鏡下觀察,由病理科醫師提供腫瘤是惡性或良性、惡性程度有多高的最終診斷,藉此決定下一步的治療。
而當病理檢查走入數位轉型,真正對醫病雙方帶來「質變」的關鍵不是數位化,而是AI。
數位病理結合AI,真正解決醫界痛點、創造殺手級應用
「單純的數位化,只是從看顯微鏡變成看電腦螢幕,對病理科醫師而言其實價值不高,甚至因為多了一道掃描成數位檔案的流程而變得更慢。」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表示,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全球數位病理市場成長緩慢,醫院導入的意願不高,「因為它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。」
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
那麼真正的問題是什麼?葉肇元說明,病理檢查技術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持續進步,但有一件事情始終不變,那就是需要仰賴人眼來判讀組織異常,效率難以提升,對病理科醫師而言,要在整個組織影像中「大海撈針」發現問題也是極大負擔。尤其全球病理科醫師普遍短缺,高診斷負荷加上有限時間的壓力,還會影響醫師診斷的敏感度,增加因人為因素失準、失誤的可能。
葉肇元本身畢業自台大醫學院,後來又到南加大攻讀病理博士班,醫療背景讓他掌握到病理科醫師的真正痛點和需求,深刻意識到只有結合AI才能創造數位病理的殺手級應用,「這也是雲象成功的切入點,比起其他廠商大多單純做數位化,我們發現AI的輔助才是關鍵。」雲象科技的「數位病理及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」之所以能在台灣乃至於國際市場攻城掠地,事實上是用AI能創造的附加價值來讓醫療產業買單。
AI當幫手,疾病判別更快、更精準
借助雲象科技以病理科醫師為中心所設計的AI數位病理系統,不只能輔助病理科醫師更快速、更精確地找到微小病灶、降低人為誤差,還有一個實質的改變,就是醫師不再用憑「感覺」來判斷一個視野裡的數千顆細胞中有多少比例被染色,因為AI可以幫忙一顆顆數,提供更精確的百分比數字。
「AI不是要來取代病理科醫師,而是協助醫師處理重複性高的、人在疲累時容易忽略的工作,它可以做得更快、更確實、品質更穩定。」葉肇元強調。近期雲象和長庚醫院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共同發表了一項研究,只靠病理師醫師的肉眼來診斷胃癌淋巴極微小轉移,敏感度將近82%,這已是國際間非常卓越的數字;而當醫師有了AI的輔助,這個數字還可以再提升到將近96%,並且縮短約30%的閱片時間。
自費多買一層保險,AI輔助診斷在健檢市場潛力高
除了病理科,雲象的AI輔助診斷在不同科別、針對個別疾病也開發出輔助診斷系統,例如與臺大醫院、國泰醫院合作開發的「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」。
現行大腸鏡檢查是由消化內科醫師在手持大腸鏡檢查的同時,即時透過影像進行判斷,若發現息肉便可及早切除,以免未來發展成大腸癌。然而有時大腸息肉較小、較扁平,診斷時非常考驗醫師經驗。透過AI輔助篩檢,像是有第二雙眼睛和醫師一起判讀即時影像,協助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,在自費健檢市場前景看好。
葉肇元表示,目前雲象的營收主力仍來自數位病理系統,「但我們也積極拓展多元應用、多元商業模式和營收來源,透過產品和市場的多元佈局來因應醫療市場的未來變化,降低長期營運風險。」
雲象打「國際盃」創佳績,連兩年營收三倍飛速成長
目前雲象在台灣醫院的數位病理系統中市佔率已超過7成,下一步除了開發更多應用,更已拓展至歐洲、日本等海外市場。
2022年,雲象打敗飛利浦、羅氏等國際大廠,拿下德國羅賓根大學數位病理系統國家經費標案。「其中一個勝出關鍵是我們同時發展AI輔助診斷系統和數位病理系統,兩者能夠深度整合,對醫院而言不需要擔心平台和應用系統整合的問題。」葉肇元說明。今年雲象在德國再下一城,拿下規模更大的法蘭克福大學醫院的經費標案。在目前德國4個進行臨床病理全面數位轉型的醫院中,雲象就拿下其中的一半。
持續的開疆闢土,讓雲象近年營收快速攀升,2022、2023連兩年創下三倍的成長,尤其全球AI數位病理市場的成長期才正要開始,成長潛力雄厚。葉肇元表示:「市場在未來5年都非常樂觀,關鍵在於雲象如何有效獲取市場機會。」
展望未來,葉肇元表示,雲象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全世界醫界和病患的痛點,並且透過雲象品牌打下國際知名度,讓全世界認可台灣醫療科技的實力!
原文連結:
Comments